品牌故事
管仲(約公元前723或公元前716年-公元前645年),名夷吾,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潁上(今安徽潁上縣)人,史稱管子。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、軍事家,被稱為“春秋第一相”。
管仲注重經(jīng)濟,反對空談,在中國歷史上首提“以人為本”政見。他銳意改革,成效顯著,使齊國國力大振,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。
管仲——演繹精彩成語故事
“以民為天”,出自《韓詩外傳》卷第四和《說苑》:齊桓公問于管仲曰:“王者何貴? ”曰:“貴天?!被腹龆曁?。管仲曰:“所謂天,非蒼莽之天也。王者以百姓為天,百姓與之則安,輔之則強,非之則危,倍之則亡?!币馑际牵幸淮?,齊桓公問管仲說:“君王應(yīng)該最看重什么? ”管仲說:“君王看重的應(yīng)該是天?!薄饼R桓公抬頭看著天。管仲說:“我所說的天,不是空闊遼遠、沒有邊際的天啊。統(tǒng)治人的人以百姓為天,百姓擁護他,天下就太平;百姓輔助他,天下就強大;百姓非難他,天下就危險;百姓背叛他,天下就滅亡?!?br> 在這段談話里,管仲表現(xiàn)出深刻的民本思想。管仲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在社會生產(chǎn)和生活中的作用,告誡統(tǒng)治者要重視人民的利益,多做對人民有利的事情。如果苛酷地對待百姓,殘酷壓榨百姓,百姓就會推翻統(tǒng)治者的統(tǒng)治。
“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”出自《管子?權(quán)修》:“一年之計,莫如樹谷;十年之計,莫如樹木;終身之計,莫如樹人。一樹一獲者,谷也;一樹十獲者,木也;一樹百獲者,人也?!?br>
意思是作一年的打算,最好是種植五谷;作十年的打算,最好是種植樹木;作終身的打算,最好是培育人材。種谷,是一種一收;種樹,是一種十收;培育人材,則是一種百收的事情。
管仲的言論,表現(xiàn)了齊國執(zhí)政者對培養(yǎng)人才的重視。齊國是一個從太公“尊賢尚功”開始就高度重視人才的國家。齊國“任人唯賢”的用人思想,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的用人模式,在先秦各諸侯國中特色鮮明,歷史悠久,蔚為傳統(tǒng)。
這則成語源于《管子?形勢解》:“風(fēng),漂物者也,風(fēng)之所漂,不避貴賤美惡。雨,濡物者也。雨之所墮,不避小大強弱。風(fēng)雨至公而無私,所行無常鄉(xiāng)”。
《形勢解》一篇由天地萬物生存之道及自然界的一系列現(xiàn)象引申出君主治理國家、安撫人民的道理,比喻形象生動,令人信服。其中提到:風(fēng)是吹拂萬物的。風(fēng)吹起來,不管富貴的、貧賤的、善美的、丑惡的,一樣吹拂。雨是潤澤萬物的。雨下起來,不管是強大的、弱小的,一樣潤澤。風(fēng)雨至公而無私心,是一律公平對待、大公無私、不偏不依的,正因為風(fēng)吹雨下沒有既定方向,所以人們雖然遇到風(fēng)吹雨打,也不會發(fā)出怨言。
《管子》以此來比喻君主行“令”,是在人民所好的方向;行“禁”是在人民所惡的地方。民樂其政,就能“令行禁止”。
這則成語源自《韓非子?說林》:“管仲、隰朋從于桓公伐孤竹,春往冬返,迷惑失道。管仲曰:‘老馬之智可用也?!朔爬像R而隨之。遂得道”。
公元前663年春天,山戎犯燕國,燕國抵擋不住,便向齊國求救。齊桓公明白山戎若侵占燕國,必然又要攻打齊國。所以齊桓公與相國管仲、上大夫隰朋等大臣,率領(lǐng)大軍北伐山戎。齊軍到了燕國,山戎的人馬見齊軍勢大,便搶奪了燕國許多財物,往北逃到孤竹國去了。齊軍趁勢追趕,到了孤竹,孤竹國的國君也嚇跑了。齊兵窮追,終于取得了最后勝利。
齊軍回師行進到崇山峻嶺中的一片荒谷里,轉(zhuǎn)來轉(zhuǎn)去迷了路。齊桓公急得不得了,便問管仲怎么辦?管仲想了想說:“我們放馬的時候,清早放出,晚上它們自己能回家,可見馬有認路的記性,我們可以讓它把我們領(lǐng)出荒谷?!庇谑驱R桓公讓人找來幾匹歲口大的馬,松開它們的韁繩,任它們自己走,齊軍緊隨其后,果然就走出了荒谷,找到了返回齊國的道路。
管:管仲。鮑:鮑叔牙。均為春秋時齊國的名臣。交:交情。這則成語比喻知心相契、交誼深厚的朋友。
“管鮑之交”,也作“管鮑之好”。
管仲和鮑叔牙,他們一個才華橫溢,一個為人誠懇厚道。兩人意氣相投,來往非常密切。
“管鮑之交”一直被譽為交友的最高境界,成為歷代傳頌的佳話。
“九合諸侯,一匡天下”的簡稱。九:概數(shù),言次數(shù)之多。匡:匡正、糾正。意為多次會盟諸侯,匡正安定天下。
這則成語出自《論語?憲問》:“(齊)桓公九合諸侯”。又:“管仲相桓公,霸諸侯,一匡天下?!?br>
齊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內(nèi)政,致力于富國強兵,增強國力;在對外政策上實行“尊王攘夷”的政策,樹立了自己的威嚴和信譽。桓公、管仲曾多次會盟諸侯,抑強扶弱,存亡國,繼絕世,匡正天下于一統(tǒng)。
其中最重要的是桓公三十五年的“葵丘會盟”,這次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的盟會,標志著其霸業(yè)達到春秋時代極盛的頂峰。其時,齊桓公作為春秋首霸,在周王權(quán)失控、戰(zhàn)亂不止動蕩的形勢下,尊王室信諸侯,安四境,對保護中華文明和促進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,發(fā)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所以孔子在《論語·憲問》中對桓管霸業(yè)這樣評價:“微管仲,吾其被發(fā)左衽矣(被發(fā):散發(fā)不作髻;左衽:衣服瓣襟向左掩。指古代中原地區(qū)以外少數(shù)民族的裝束,也指淪為夷狄。)。”意思就是說,如果沒有桓公和管仲,華夏民族早已成了戎狄的俘虜了!
“任人唯賢”源于《韓非子?外儲說左下》:“管仲束縛,自魯至齊,道而饑渴,過綺烏封人而乞食,烏封人跪而食之,甚敬,封人因竊謂仲曰:‘適幸及齊不死而用齊,將何報我?’曰:‘如子之言,我且賢之用,能之使,勞之論,我何以報子?’封人怨之?!?br>
故事是說,在齊桓公小白登上君位以后,要求魯國國君將與自己爭奪王位的公子糾處死,并將射了自己一箭的仇人管仲遣返回齊國。魯國國君迫于齊國威勢,只好從命。
在從魯國被押解回齊國的路上,管仲感到口干舌燥,饑腸轆轆。經(jīng)過綺烏這個地方的時候,他停了下來,要求封人(守邊境的小官)提供點飲食。這個封人對管仲非常尊敬,親自提著美酒佳肴,跪著送到管仲面前。管仲吃飯時,這個封人偷偷地對管仲說:“假如齊國國君不殺你,反而重用你,你將用什么報答我?”管仲說:“果真像你所說的那樣,我將任用有道德的人,使用有才能的人,評定有功勞的人,我以什么來報答你呢?”
管仲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為官要清廉,要不徇私情。應(yīng)該說,綺烏封人在管仲最困難的時候幫助了管仲,管仲是要好好感謝的。但管仲認為,感謝別人的幫助可以有很多方式,但決不可以拿著國家利益去做交易。在用人上,應(yīng)該出于公心,看人的水平和能力。